中国人为什么不相信婚姻

最近这段时间网上有很多明星离婚的事件,引起了很多讨论。对于我来说,我对明星八卦完全不感兴趣,所以不会去讨论八卦的问题,但是我对这个现象背后的一些因素,感觉到有必要进行一些分析。

比如说最近很受关注的某王姓明星离婚的事件,这个事件当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这个明星,跟其他很多的明星一样,在爆出绯闻之前,都极力在大众面前塑造一种美满幸福的婚姻形象,但是这个形象到最后都不可避免的会被破灭。这种塑造出来的形象是为谁服务的?当然是为粉丝群体服务的,或者说是消费者,有供给才有需求,供需是平衡的。换句话说,公众对于这种美好婚姻的想象是有很强烈的需求。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个事情,中国人现在对婚姻的信仰实际是降到了历史的最低值,离婚率上升到史上最高,而结婚率已经下降到史上最低。在国内的社会体系当中,婚姻这个制度在不断的溃败,但是在政治体系中,有关部门是非常希望老百姓多结婚,多生孩子的,只有这样才能贡献更多的人口,所以两者形成了一个根本的矛盾。

中国人为什么不相信婚姻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中国内地居民的结婚登记数量是800多万对,创下了最近15年以来的新低,尤其在这些结婚的数据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再婚贡献的。如果抛开这些再婚的人群只看初婚,也就是第一次登记结婚的人数,那就不仅是15年以来的新低,而是近20年以来的最低。初次结婚的总人数从2013年的最高值接近2500万人,下跌到1200多万,基本上是腰斩。这个数据说明适婚年龄的年轻人以及还有结婚意愿的年轻人数量是大幅在缩水。

中国人为什么不相信婚姻

再来看同一时期的离婚数量,从2001年到2020年,每年离婚的人数从不到130万对上升到现在的450万对左右,离婚人数大幅增加。这种离婚增加结婚减少的现象,现在也是受到了国内从媒体到官方的全面关注。当然,有关部门并不关心结婚问题本身,他们关心的是结婚带来的后果,因为只有让年轻人多结婚,才有可能提高生育率,扭转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现在国内65岁以上老年人增速升高到8%,总量占比已经突破10%,正向着20%的红线不断逼近。简单来说,没有年轻人就没有劳动力,没有人结婚,就不会产生新的年轻人。所以,国内经济现在是坐吃山空,消耗残存的人口红利。

随着结婚人数减少,导致年轻人口也减少,经济最后会陷于停滞,有关部门对此是非常着急的,所以才会出现生三胎这样的政策鼓动那些已婚的中年人多生孩子,只是效果甚微。那么年轻人不结婚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已经有很多的文章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讨论的结果无非就是说,生活成本太高,结婚成本太高,养孩子的成本太高,这些高成本抑制了人们结婚的愿望。这个说法有一些道理,但是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在于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于婚姻的信任感变得越来越淡薄。表面上不愿结婚,抱怨结婚成本高的背后原因其实是婚姻制度固有存在的一些问题。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婚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婚姻制度是为了共同繁衍后代的一种合作关系,但是这个观点并不能解释婚姻出现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婚姻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财产的分配制度,这也是传统的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观点。婚姻制度和私有制的产生几乎是同步的,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以部落的形式聚居,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婚姻制度,因为那个时候财产是公有制,当时的婚姻是一种群婚制。一群人一起结婚,一起养育后代,财产也是集体财产。但是随后男性逐渐在劳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劳动生产从传统的采集变成农业、狩猎和手工业,女性在劳动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变成了男人的附属品。婚姻制度逐渐转变为以男性的血缘子女来确定财产归属的一个制度。恩格斯在他的著作《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这本书里有过详细论述。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那么他的理论放到现在是否还正确呢?其实大致来说还是正确,之后人类学的研究也是大体沿着这个路线往下发展。比如说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他在《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这本书中就论述过婚姻制度的本质,婚姻就是社会集团制度性的交换女人的活动,通过女人的交换制度确立亲属关系,从而确立私有财产的分配和传承方式。

言下之意也就是说,婚姻的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行为,它是两个家族为了解决产权问题而进行的女人交换。所以婚姻本身是一个冰冷甚至是残酷的制度。

因为婚姻是决定家族财产的政治行为,所以在自古以来才存在所谓的父母之命,因为父母具有财产的所有权,也有决定权。在这样一个家族政治的制度之下,婚姻双方本来是没有任何感情可言的,两人在结婚之前可能从未见过面,甚至是互相讨厌对方。

因此,这个制度在以前维持起来很困难,它让双方都觉得很难受,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中,人们是不敢忤逆父母的,那怎么办呢?办法肯定是有的,从外部来讲,性产业和婚姻几乎是同样古老的行业,它最初的出现就是对婚姻内部那种不满足感的补充。除此以外,就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婚外偷情现象,这些都是社会为婚姻制度预留的空间。反过来从婚姻制度内部来看,它依然是需要制造出一个甜蜜的糖衣,用它来包裹这个残酷而苦涩的制度性的内核,让婚姻双方在感情上更能够接受这个制度,这个糖衣的外壳,就是爱情观念。

实际上,爱情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一个存在时间并不长的人造概念。爱情主要有两个起源,一个是欧洲在普遍信仰基督教以后的人类对上帝之爱。这是一种宗教性的爱,展开来说,爱就是无私的奉献和服从,把自己献祭给对方,就好像基督信徒把自己献祭给上帝一样。爱情的另外一个部分就是男欢女爱,这个组成部分常见于通俗文学中,实际上是男女之间基于性欲,在人体激素的控制下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所以爱情本质就是基于宗教的上帝之爱和基于性欲的男女肉体之爱,由这两个东西拼凑出来的结果,人为制造出了一个叫做爱情的观念,再将这一个观念运用在婚姻制度当中,就能最大限度的把这个制度合理化。在社会关系中,夫妻双方合法享有对方的肉体,在宗教观念中,双方必须像是信仰上帝一样对婚姻忠贞不渝。只要把婚姻制度包裹在甜蜜的爱情里面,那大家就能普遍接受并且主动维护这个制度。

因此,现代这个婚姻制度,它本身是一个完全人造的概念,到处都是人工痕迹,但是为什么全世界的统治阶层要维护这个制度呢?实际上婚姻具有一种二元属性,一方面就是确定私有产权的继承。在古代社会中,拥有财产的人是少数,社会上大部分人是一些财产很少的平民,或者是完全没有财产的奴隶,把原本适用于有产者的婚姻制度推广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呢?

因为婚姻就代表拥有私有财产。奴隶制社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奴隶主要的来源是战俘,奴隶阶层没有姓名,没有家庭,没有子女。假如一个奴隶拥有了婚姻,在某种意义上,他就不再是一个奴隶,至少是部分脱离奴隶状态的半自由人。在相对自由的状态之下,可以更好的激发人的创造性,进行复杂的技术性劳动,提高效率。奴隶本身完全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像劳动工具一样的生活,他们和一把锄头,一把锤子没有任何区别。但问题在于,工具用坏了之后就无法自我生产。所以奴隶到最后,一定会出现缺乏的情况,因为没有一个制度可以让奴隶自我复制。

在这个时候,上层就必须要释奴为民。也就是说,让原本一无所有的奴隶开始拥有婚姻和一定的个人财富。于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奴隶,变成了拥有小范围自由度的底层劳动者。这样就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劳动效率能提高,第二个是底层劳动者可以自我复制。因此,持续地对婚姻制度进行各种美好的包装,持续地让社会底层相信这个制度,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底层的劳动积极性。反过来说,如果现在社会底层全部都不结婚,也没有后代,他们实质上就重新变成了最原始的古代奴隶,无法自我复制。

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那就是躺平,如果年轻人全部躺平,不劳动不结婚,那么韭菜就会不再生长,这个时候收割韭菜的人就会很着急,所以出现类似“不会吧”这样的言论也就很合理了。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明星离婚的事件,越是有影响力的明星,就越需要包装成婚姻幸福美满的样子。只有这样,公众才会对于美好的婚姻制度抱有幻想和期待。就好像未成年的小朋友总是认为圣诞老人是真的,正是因为他们都相信这个传说,所以他们才保持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而当他们终于有一天知道圣诞礼物是自己爸妈掏钱买的,他们就会意识到圣诞老人并不存在,这个传说是假的,这个时候人就开始变得成熟和现实。那么,意识到婚姻的本质,也就是一个人从未成年到成熟的转变过程。只是很可惜,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这个问题上一辈子都没有成年。越来越多的明星绯闻事件,越来越高的离婚率,恰恰就说明,婚姻制度本身是违反人性的,或者说违反了人性当中动物属性这个部分,所以在道德上也几乎必然会发生婚姻的出轨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些违反婚姻道德伦理的劣迹艺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指引下,早结婚多生孩子,以实际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