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逻辑谬误


歪曲观点

直译:稻草假人

又做:欲加之罪

歪曲他人的论据以使其变得更易受抨击。

通过夸大、歪曲,又甚至完全假造对手的论据,让自身的立场呈现更多的合理性。但坦诚理性的辩论会被这种实质是欺诈的论述破坏。

例:小明说:国家应当向医疗和教育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小亮回答:太可怕了,你居然这么仇恨国家,想要通过减少国防开支,让我们的军队手无寸铁而无法保卫国家。

注释:英文中这条谬误的原文“strawman”,直译“稻草假人”。因为稻草人不是真人,所以它不会在战斗中做出任何抵抗,并且很容易被击倒。在英国这个谬误又常被称为“莎莉姨妈”(Aunt Sally)。


归因错误

因事物之间或真实存在、或假想出来的关联关系,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

因为事物之间具有关联,又或仅仅是因为两者同时存在,即错认为两者间具有因果关系。不同事物可能同时或先后发生,但这并非意味其中一件事是另一件事的起因。有时候两者之间的关联纯粹只是巧合,甚至有可能两件事起因都是相同的。

例:小明指着一张表格说,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一直在升高,同时海盗的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海盗的存在降低了全球气温,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


情感绑架

通过操弄情绪来替代真正有效的论据。

情感绑架包括操弄恐惧、嫉妒、憎恨、怜悯、骄傲,等等。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们必须知道:有时候一个符合逻辑的论据也许会带动强烈的情绪层面的反馈。但抛弃逻辑,只靠诉诸情绪来掩盖自身观点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这一事实,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谬误。每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会为情绪所影响,所以情感绑架是很常见也有效的辩论策略,但本质上这是一种错谬并虚伪的论述方式,且会让辩论另一方的情绪失控合理化。

例:小亮不喜欢喝羊杂汤,但他父亲让他“想想非洲贫困国家里那些被生生饿毙的小孩,那些可怜的娃什么都吃不上”。


谬导致误

直译:谬误谬误

又做:将错就错

因为论述水平很差,又或者论述中有谬误,就判定这结论一定是错误的。

谬误的观点一定会导致谬误的结论是不符合逻辑的结论:即便是错误的论据也完全是有可能被人用合理的逻辑阐述出来的;同样的,在辩论的过程中以错误的论据来证明正确的观点,或是在论述过程中参杂着逻辑谬误也是有可能的。

例:小丽发现小红提倡健康饮食仅仅是因为某野鸡营养学家提出“健康饮食是一种流行生活方式“这样不靠谱的理由,但因此小丽就认为“需要健康饮食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每天暴饮暴食是没问题的”,这也是谬误的。


滑坡推断

如果A发生了,那么最终坏事Z也会发生,所以我们不能让A发生。

问题在于,这种论证方式避开了去讨论当前的问题A,取而代之的是将讨论中心转移到假想出来的极端假设Z。同时还没有证据能证明假设的Z一定会因为A的发生而发生。此谬误也是利用恐惧来进行情感绑架的一种形式,进而以未经证实的猜想来破坏当前讨论的公正性。

例:小强断言如果我们允许同性婚姻,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会允许乱伦婚姻,甚至允许人和猴子结婚,人和汽车结婚。


人身攻击

通过抨击对手的个人品行或其他个人特质,如身高外貌、社会地位等等,来贬损对手的论据。

人身攻击既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下的公然抨击,也可以是隐晦地暗示对手的品格存疑,以此来抹黑对手的论据。人身攻击在论战中往往可以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例:慧慧用无可争辩的实例展现了新的的纳税系统是更加公平合理值得推广的,大壮反问在场的人:“大家觉得是否应该相信一个未婚、有犯罪史、身上有狐臭的女人所说的任何一句话?”


彼此彼此

以批评来应对批评:为了避免正面回应批评,反将矛头指向提出批评的人本身。

此谬误原文是拉丁文“tu quoque”,意为“你不也一样(犯过错)”。这个逻辑谬误通常也以“批评他人的伪善”而广为人知。通常是用来转移注意力的障眼法,它能让必须为了辩护自己论据的一方,将关注点从自己身上转回到提出批评的人身上。

例:在医院里小美指出小丽没有严格遵医嘱导致身体状况恶化,小丽不反省为什么自己不遵医嘱,反倒是指责小美:“别说我了,你以前不是也不爱听医生的话,从不按时吃药!”

注释:在中国这条谬论也被称为“臭虫论”:鲁迅于1933年的文章《外国也有》中讽刺当时的中国人被批评时会声称其他国家也有同样的错误,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凡中国所有的,外国也都有。外国人说中国多臭虫,但西洋也有臭虫。”


个人局限

直译:自身怀疑

受自身水平所限,无法或很难理解某件事,由此得出这件事可能是错的、假的这样的结论。

针对某些复杂的话题的讨论,如“生物进化,物竞天择”,是需要一些对于这个话题有基本的知识储备才能进行的。仅仅因为不了解这些知识,即认定这些理论一定是错误的,这是一种谬误。

例:小明画了一条鱼和一个人,他不屑地问小强:“看看这两种生物,你真的认为我会愚蠢到相信一条鱼能随着时间推移,随机地以某种方式变成人类?”


片面特例

当某个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更改讨论规则或用特例来开脱错误。

愚蠢的人类总是厌恶承认自己错了。他们非但不愿意通过更好的理解问题来改善自己的认知,有时甚至还会固执地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常见的方式就是在事后给自己的错误找个合理化的理由。找个理由来相信我们习惯的事物很容易,而真正难点在于别人证实了我们的错误后,我们如何检验自身的三观,修正自己的想法。

例:小明说自己能预知未来,当大家让他在合理科学的测试环境下他的预言时,他却退缩了。小明说你必须首先相信他有预知能力,才能看到他的预言生效。


预设提问

也叫“诱导提问”,在提问中预先置入假设,使对方无论如何作答都只能显得有问题。

预设式提问也叫诱导式提问,它在破坏理性的辩论方面特别有效,因为它们具有煽动性。而被提问者往往需要慌乱地被迫为自己做出辩护。

例如:小美和小丽都喜欢阿辉。某次小美在阿辉在场的时候故意用好奇的语气问小丽:“小美你现在是不是已经不赌钱了?”。


举证负担

认定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是在质疑观点的人。

谁主张,谁举证,不应该把举证的责任丢给那个对论据表示怀疑的人。对一个观点无法证伪或举出反例,并不能因此证明这个观点即是合理的,或由此认定这个观点是可信的。同时,我们又必须清楚 “事无绝对”,所以需要基于已知的证据来加强论据的可信度,因某个观点没有被证明过为由而驳斥它也是一种推论谬误。

例:小强说他能看到鬼魂,因为其他人都没法看到鬼魂,也就没法证明他的说法是不是真的。


一语双关

使用了双重含义的语句或含糊不清存有歧义的陈述来误导或歪曲事实。

政客们就常利用模棱两可的陈述,被揭穿后他们又会指出,他们所言从理论上来说并非全然是谎言。但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些陈述一开始就带着误导性。

例:大壮问阿聪:“你一直说请我吃饭,什么时候能兑现?”阿聪回答:“一会儿我就给你去买包方便面。”


赌徒心理

认为不相关的独立随机事件中存在可掌握的规律。

好比轮盘赌的胜率,总体上来说出现单一重复结果的概率极低,而且每一次球的落点在哪里都和上一次完全无关。又比如虽然有极小的可能连续丢二十次硬币的结果都是正面朝上,但每一次丢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都还是五五开,且此概率不会被之前丢硬币的结果影响。

例:丢骰子时候连开了六把“大”,大壮认为接下来肯定要开“小”了。结果他输了个精光。


盲目从众

直译:乐队花车

因为许多人都在做某件事或认可某件事,就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

这个观点的谬误之处在于,事物的受认可度和流行性与其正确与否完全无关。如果依照大众认可程度来决定对错,那么在历史上人们认为天圆地方的年代里,地球就应该是平的了。

例:醉醺醺的老王指着老张说:“如果妖怪只是愚蠢的迷信,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他们真实存在?”

注释:英文中这条谬误的原文“bandwagon”一般是指马戏团游行中载着乐队的华丽马车,衍生含义为“受到公众认可的潮流、时尚”。


迷信权威

权威说的就一定是对的。

切记这个谬误不是说合理的专家主张或科学共识不重要,而是说诉诸权威并非有效的论证方式,权威的意见也完全有可能是错的。因此,权威与否对其主张是否属实没有任何本质影响。但除非一个人具有和专家相似的理解水平或经验证据,无视具有知识深度的专家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例:老张不知道该如何来辩护自己关于进化论“不是真的”这个立场,于是他说:“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壮壮,他也质疑进化论!”其实壮壮是一位成功的健身教练。


以偏概全

直译:组合分裂

假定某个事物的局部特性就是该事物的总体特性,或同样适用于该事物的其它部分;又或者物体的总体特性一定适用于其每个独立的局部。

该谬误又被称为“组合分裂谬误”。通常当某件事对部分来说是正确的时,它确实有可能适用于整体,反之亦然,比如我们说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但关键点在于是否存在有效的证据表明情况确实如此。仅仅因为我们观察到事物的某些一致性可能导致偏见式的思维,以至于我们假设一致性存在于它实际不存在的地方。

例如:小聪是个早慧又具有逻辑思维的孩子。他知道肉眼看不到的原子,而他是由原子组成的,所以得出他是不会被看见的结论。不幸的是,尽管他有思想,他还是输了捉迷藏游戏。


净化论据

直译:不是真正的苏格兰人

用事后增加前提条件,不断修正、净化论据论点的方式,来驳斥对你论证瑕疵的批评。

在这种形式的错误推理中,论证某人的所信证据时无论证据是多么令人信服,只需要简单地改变标准,就可以让证据无法适用于编造出来的的所谓“真正的”例子。这种事后的合理化是逃避对自己论据的合理批评的一种方式。

例:阿亮说广东人只吃甜豆腐脑,阿辉说他自己是广东人但是他吃咸豆腐脑。阿亮特别生气,对阿辉说:“真正的广东人都只吃甜豆腐脑!”

注释:英语中此谬误原文为“no true Scotsman”,意为“不是真正的苏格兰人”。来自安东尼·弗卢教授出版于1975年的著作《关于思考的思考》,书中例举了一个苏格兰人为了否认苏格兰人会犯重罪,说“没有一个真正的苏格兰人会干这样的事情”。


出身定论

直译:基因决定

以事物的来源、观点的提出者来判断这件事的好坏对错。

也叫基因决定论:好人坏人都是在基因里已经定好的,如“你骨子里就是个坏人,所以注定你只会做坏事不会做好事”。试图逃避正面的辩论,转而关注某人或某事的出处。和“人身攻击”谬误类似,同样都是通过利用已知的负面认知来攻击抹黑对方的观点,实际上却并没真正说明对方的论据有何问题。

例:音乐电视频道播放了一条的地震警报的消息,小亮安慰小红不用担心,因为“我们都知道音乐电视频道除了明星的花边新闻,从来都不播正经消息。”


非黑即白

只给出两个选项作为可选,而完全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也被称为非此即彼,或两难推理、虚假推理。这种阴险的策略表面上提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论据,仔细推敲之后能发现很明显的,比其所提出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还存在更多的可能性。二元的、非黑即白的思维不允许超出两种可能性的各式各类的变量、条件和语境的存在。它只会误导论证,屏蔽理性、诚实的辩论。

例:大统领说:只要不支持他让“美利坚再次伟大”宏伟蓝图的,都是仇恨美国的全民公敌。


循环论证

论点的前提中已包含结论。

此类逻辑无法自洽的论证通常根植于根深蒂固的偏执假设之上。好比“循环论证之所以糟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不好”这样的废话。

例:《胡说八道经》是完美无瑕的,我们之所以知晓这一点,是因为在至高无上的《胡说八道经》里曾经有写道:“凡《胡说八道经》所言皆为真善美,尔等不得稍有疑虑”。


自然至上

仅仅因为一件事物是“天然的”,“自然的”,就想当然它是完美的,它的合理有效性就是无可辩驳的。

许多天然生成的东西被认为是有益的,这可能会使我们的认知产生偏差。自然本身并不能使事情变得好或坏。比如自然界中的杀戮可以被视为很“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杀戮就是有益合理的。

例如:大壮相信“自然疗法”,所以感冒发烧时候他只喝白开水,生病时他只吃草药。因为他认为,比起化学合成的药物,白开水或者草药更自然所以更有益。


道听途说

用个人经验或者孤例替代无可辩驳的证据或言之有理的论证。

人们通常更容易相信他人的陈述,而非理解整套的复杂数据和变化。定量的科学计量几乎总是比个人感知和经验更准确,但我们倾向于相信对我们来说是切实存在的事物,以及我们信任的人所说的话,而不是看起来更”抽象”的统计展现出的现实。

例如:小杰的爷爷每天抽30支烟,还活到了97岁,所以小杰认定不能相信那些证明抽烟和肺癌有因果关系的研究结论。


因果错位

直译:德克萨斯神枪手

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或符合自己假设的证据。

尽管先开枪,再在弹孔上描画出靶心,会让枪手看起来是个神枪手。但实际上子弹正中靶心和枪手是否是个神枪手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例:聪明可乐公司指出,研究表明,在聪明可乐销售最多的五个国家中,有三个国家是平均智商全球排名前十的国家,因此喝聪明可乐饮料可以提高智商。

注释:英语中此谬误原文为“the Texas sharpshooter”,意为“德克萨斯州的神枪手”。来自于一则寓言中先开枪再画靶的德州枪手。


中间立场

两个极端之间的妥协,或中间立场,肯定是真理所在。

很多时候,真理确实介于两个极端点之间,但这也可能会我们产生思维偏差:有时某件事根本不对,即便妥协了也是错的。在真理和谬误的中间地带仍旧是谬误。

例:小丽坚信接种疫苗会导致儿童自闭症,但她喜欢研究的朋友阿聪说,这种说法已被科学统计证明是错误的。然后他们的朋友小美提出了一个折衷论述,即:接种疫苗必然导致某些种类的自闭症,而不是所有种类的自闭症。


关于逻辑

我对“逻辑谬误”本身也有一些自身的思考。

在有建设意义的对话,科学的讨论中,我们要善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避免逻辑谬误。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时时盯着别人的逻辑谬误不放,并以此来抨击他人的行为,通常我们称之为“抬杠”。

哈贝马斯说过:“不要用系统逻辑去殖民生活”。深以为然。

了解逻辑谬误,避免逻辑谬误是一种思考方式,它并非是体现自身高人一等的工具。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合理地运用工具,而非为工具所局限。


附1:12个逻辑错误

通常而言,逻辑思维就是每个论断,都要明确前提,审慎推理,反思结论。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概念。如果对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那么后面的问题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结果很可能南辕北辙!

逻辑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避免错误的认识、无谓的争论。以下是十二个常见的逻辑谬误:

-1-

稻草人谬误

故意歪曲别人观点

为了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或者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

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一个人可以负面地歪曲别人的观点,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如: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发展教育。小红回击道:“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其他国家有机可乘。”

在这个例子中,小红为了达到攻击小明的目的,故意歪曲,甚至臆造出小明的观点,其实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2-

错误归因谬误

将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件事强行关联

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发生或存在的原因”的结论。

因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但事实是,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能因为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更可能的是,这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的共存只是巧合。同理,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也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如,小红同时注意到两个信息,一是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二是全球温度持续升高,于是得出结论: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

在这个例子中,小红就犯了典型的错误归因谬误。

-3-

诉诸感情谬误

用操控别人感情代替论述

试图通过操控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可操控的感情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诉诸感情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如果只用感情操控而不用逻辑论述,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同时也很低级。

例如,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它们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你忍心伤害朋友吗?”

在这个例子中,小红显然犯了诉诸感情谬误。

-4-

谬误谬误

将论述过程中的错误当成观点错误

当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定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的。

有时候,辩论的赢家往往并不是因其观点正确,而是辩论技巧更好。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的。

例如,某人为了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在电视上发表了毫无科学根据的饮食理论。小红看后,立刻认为所有的健康饮食都是骗人的,于是再也不注重任何饮食健康,很快把自己搞得又胖又虚。

在这里,小红就犯了谬误谬误。

-5-

滑坡谬误

用臆想的恐惧来逃避真实的当下

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由此认为A不应该发生。

有些人总是不愿意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把讨论重心转移到臆想出来的极端事物Z上,但却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人们讨论A时的客观性。

例如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允许同性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其他生命体,甚至桌子、椅子结婚。

这样,小红就犯了滑坡谬误。

-6-

人身攻击谬误

用攻击取代说理

讨论问题时,对他人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处境等进行攻击,并以此为理由或证据去驳斥对方的观点,或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所谓人身攻击,不一定是直接攻击对方,也可能是以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方式来故意引导其他人对对方人格产生质疑。对他人的人格实施攻击,以此试图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例如,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建议时,小红不去分析建议的利弊,反而只说她不相信小明说的任何话,因为小明经常对现实不满,不懂得感恩。

这种情况下,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真正有价值的,是不质疑动机、不进行人身攻击的正常说理。

-7-

诉诸虚伪的谬误

用批评别人来回应别人的批评

不正面回应别人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回复。比如,“你不也曾经……”

这种心态就是想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为自己辩护的责任。比如,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且不管对方是否虚伪,这种反应都只是在逃避别人的批评。

例如,小明在和小红争论的时候,指出小红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小红不去分析自己的论证是否存在逻辑谬误,反而回应:“你之前不也犯了这个错误吗?”

-8-

怀疑谬误

自己不懂的东西,就是错误的

对于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不能理解的东西,不是去学习,而是认定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

要搞懂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背景。有些人因为自己不懂,就认定这些概念是错误的。

例如,小红指着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成人给我看看。”小红的言论就属于个人怀疑的谬误。

再比如,小明说,创造财富的不是劳动,而是智力。小红马上反驳:“你躺在这不动,给我赚个一百万试试”。小红不是虚心请教为什么思想和智慧是财富的源头,而是用自己的强盗逻辑去质疑。

-9-

片面谬误

用特例为自己的错误开脱

当自己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就用特例给自己开脱。

人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一个人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

例如,小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算错了,于是就说是因为找他算的人不够虔诚,才导致误算。

小红这种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就属于片面谬误。

-10-

诱导性谬误

问题暗含陷阱,怎么回答都是错

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他的意思来回答。

就是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

例如小红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遇,为一探究竟,于是就问他:“老李媳妇的屁股上是不是有个胎记?”

小红这个问题使用的就是诱导性问题。

-11-

举证责任的谬误

让质疑者承担举证责任

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

当自己的某个观点被人质疑后,认为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质疑者。即便不能证伪一个事物或者举出它的反例,也并不代表这个事物就是合理的。当然,如果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一个事物是合理的,也不能肯定它就是不合理的。

例如,小红说他相信宇宙是一个叫KengDie的全知全能神创造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KengDie不存在,所以KengDie是存在的。

小红的论证就犯了举证责任的谬误。“谁主张,谁举证”这是法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同样适用逻辑讨论。

-12-

语义模糊谬误

把有歧义的语言当作挡箭牌

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

比如,故意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本身存有歧义的语言。当他因此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却又把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例如,有人故意发问:“地上一个猴,树上七个猴,一共几个猴?”无论别人的答案是两个还是八个,他都会否定。

附2:15个逻辑错误

1. 以偏概全

根据很有限的例证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也就是常说的,论据不足。

如:我身边的人都这样,所以其他人也一定这样。

2. 推不出

从给出的论据推不出想要证明的结论。

如:因为你没有钱,所以她才不和你在一起。

此推论要成立要有4个前提:

  • 她会因为谁有钱就会跟谁在一起。

  • 世界上只有你有钱,或最有钱。

  • 她知道你有钱。

  • 她行为和想法保持一致,她是这样想的就一定且必须这样做。

3. 假性因果

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是虚假的,只不过是时间上先后发生。

常见于归因时带有偏见。

如:花瓶被打碎了,而在之前有个小孩进来玩,所以是小孩打碎了花瓶。

假性因果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确定的事实。

4. 滑坡谬误

声称某事之后将会发生一连串通常是可怕的后果,但却没有充分证据支持该推论。

过于强调某个细节的重要性,无限地推演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一步步地推演,最后推出一个可怕的结论。

如:你不好好读书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有钱;没有钱就过得不幸福。

不是不可这样推论,而是要严格对待每一步,不能一笔带过。

避免滑坡谬误:每一步的论证都拿出充分论据,不能忽略条件,含糊其辞地连锁推理。

5. 概念偷换

在观点的争论中,论者会故意转移论题,寻找有利于自己的角度,最后变成自说自话。

如:钱可以买到爱情,因为约会啊、生孩子啊都要钱。

这里将“爱情可以用钱获得“转移到了”爱情可以用钱支撑“。

在讨论过程中,通常会从一个概念转到另一个概念,以便理解。但此时要注意概念转换的合理性,要区分出等价和不等价的部分。

6. 诉诸非逻辑

  • 诉诸权威 名人名言并不一定是真理,也要受到逻辑的考验,而不能直接拿来支撑某个论点。 名人言论适合辅助论证,作为加强论证的材料。如果一定要使用名人言论,则需完整重现整个逻辑过程。

  • 诉诸民意 民意并不意味着正当、合法、正确,多数人支持的某件事,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现实的价值次序中,还有比民意更优先的价值。

  • 诉诸情感 煽情代替逻辑,情绪主导思维。并不是带有情绪不好,而是在情绪影响下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如果是非判断事件,自然可以情绪性,如娱乐休闲创作等。但当做决定做判断时,情绪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 俗话说,先冷静再决定。

  • 诉诸无知 我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存在的事情,别人无法证明的事情就是没有的事情。 通常会以对方无法解答和说明,就认为自己是对的。 如:我不知道这东西是你的,所以我就可占为己有;你无法证明没有鬼,所以就有鬼。

  • 诉诸道德 站在某种道德优势上进行道德批判。 将某事件与某项道德关联,从而批判某事件,但是却说不清楚该事件为什么以及如何与该项道德关联。

  • 诉诸沉默 沉默不代表认罪,嫌疑人有权保持沉默。 认为你无法反驳或不去反驳,就是承认自己是错的。 情侣吵架中,经常出现:你不说话,就是承认了。

  • 诉诸比喻 以比喻作为论证手段,实际是偷换概念。涉及比喻与类比的区别。比喻不可作为类比使用。 如:男人好比一把伞,要为心爱的女人遮风避雨,所以一定要努力赚钱。 首先,没有很好证据支撑男人为什么一定要比喻成伞;其次,伞不一定就遮风避雨,还会被当作服饰搭配(lolita风格中伞就可以作为搭配);最后,伞是可以换的,也是可以多人共用的。 男人、伞、责任、赚钱这四个概念在跳转时都没有严格论证,不能保证其正确性。但可以作为散文、诗歌、小说等文体的素材。

  • 诉诸信心 仅仅是一种个人的信心和理念,不存在逻辑上的推理效果,不能作为论据,只是强化表达的效果,而无法起到论证作用。 如:我相信他不会骗我,所以他说的都是真的。

7. 反问谬误

常说的,你有本事你上;如果换成你,你就不会这样想。

换位思考没有错,错在于,将换位思考作为逻辑的合理性。

换成你你也这样做 → 你也这样做了所以这是对的

无论我是否做出同样行为,都不能决定该事情的正确与否。

还有“言行不一”,你做的和你说的不一样,所以你说的不值得相信。

“言行不一既是错”要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我只能且必须做出我认为正确的行为。但实际上人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人依然可以做出错误的行为,但不代表做出该行为后,这件事就正确,不做该行为,这件事就错误。

如:我可以一边说1+1=2,一边将答案写成3,这并不妨碍2是正确答案。

8. 稻草人谬误

设立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靶子进行批判。

通常体现在不准确解读对手的观点,将其观点极端化标签化,归类于某个公众痛恨的理念。

如:你用苹果手机,而苹果手机很贵,所以你喜欢用贵的东西(极端化),所以你是拜金主义者(标签化),你就是喜欢钱,你很虚伪。

还有一种,通过对手的论据,巧妙生成一种对手没有提出的观点,然后对该观点进行攻击。

9. 虚假两难

营造一个虚假的两难困境,其实根本不存在两难,而可以多元的选择。

世间不是不会出现两难问题,而是太少见,需要仔细辨别。

如:你妈和你女朋友掉水里,你先救谁?

水有多深?女朋友会游泳吗?身边只有我一个人吗?是桥垮了很多人都掉下去了吗?

虚假两难通常会模糊背景,选择任何一个都能引向人性之恶。在一些不严格的电影、小说等作品中,为了主题的需要经常出现,以突显人性的恶面。

10. 复杂问题谬误

在一个向别人提出的问题中悄悄地置入自己的倾向和结论。

在问题中暗含某个前提。

在诱导采访中,记者经常使用“复杂问题谬误”去绑架被采访者,如:

“你要感谢谁?”暗含你要感谢。

“难过时你会怎么做?”暗含你会难过。

“买不起房怎么办?”暗含你要买房。

11. 词语歧义

因同音字以及语境的变化,容易引起歧义。

不同语境下,一些语词会出现微小的变化,促使外延变化,从而影响整句的含义。

12. 小众统计

即个案做论据。

以个人体验为据,可以增加评论的附加值,但具有局限性,要意识到这样直接经验存在的边界,不能将其作为普遍的材料。

个案论据,在心理学又称“鲜活性效应”。以与人有关的事件作为论据,能加强说服力。原因在于与人有关的事件容易被唤起。当需要做出一个判断时,更容易想到发生过类似事件的那个人。

如:购物时,挑选了朋友曾提过的东西。

即便是聪明的人,也会做出随大流的判断,就是因为“谁谁也曾这样做”是最容易被记起来的,有时可能会成为唯一信息。

13. 实体化谬误

把抽象的信念或假设的构想,当作是实在的事物所产生的谬误。

当将抽象的理论用到实在的事物上时,要考虑到理论中包含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设。

如:他肯定是这样想的;她一定会这样做。

此处都是假设,并不能作为论据来推导结论。

又如:某心理学研究证实了xxx的人会yyy,你是xxx的人所以你会yyy。

这里没有论证你为何属于xxx的人。还有心理学研究通常使用统计学,是一定比例的xxx人表现出yyy行为,即便你是xxx的人也不一定必然会yyy。

14. 感觉谬误

凭表象和感觉想当然地作出判断和推理,符合人的直觉,但经不起逻辑和推敲。

如:虽然说不清楚,但我就感觉他说的对。

同情和相似性会增加感觉谬误。

你意识到对方和你的共同点越多越会赞同对方的观点。当你同情对方时会产生共情,此时你就是他,你感受对方的感受,大脑为保持一致性,会想尽办法认可对方的观点。

明星公关文中经常使用的技巧,将人物塑造为可同情的,这样观点就会朝该人物偏移。

15. 烟幕谬误

用复杂的前缀和形容词将谬误掩盖起来,从而混淆视线。

常见于伪科普和鸡汤类文章,通过使用专业词汇和感受形容词,使大脑专注于分辨这些内容而忽视了逻辑性。此类文章通过进行大跨越的推理,从论据直接跳到结论,缺少严格的论证过程。

如:只要使用xxx管理法,经过第一步x1,第二步x2,第三步x3,就能收获成功。

这里x1、x2、x3究竟如何以及为何与成功挂钩,蒙上了一层烟雾不得而知。此类文章,可以阅读但不值得相信。


逻辑是“确保真能推论出真”的思考工具。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在意一件事是否为真。比如一些人议论某人,重点是能参与到议论中,而不在乎议论内容的真假。

要不要用到逻辑,就在于这件事你要不要它一定为真。

比如情侣之间对话。

不要求真的时候:说情话,“我好喜欢你,我要把月亮摘给你。”月亮肯定摘不了,但很浪漫。

要求真的时候:吵架时,“你昨晚去哪了?”“我去给你摘月亮了。”这就要挨打了。

(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